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家長回饋_《情緒管理 青少年大課題》


感謝我不知道阿姨暉暉媽媽謝老闆媽媽的分享與回饋。
l  我每天回家後,就督促小孩寫作業。有時小孩想要聊天、分享學校生活,我就會告訴他,先專心把功課做完再說。但往往寫完功課後,大家都累了,也沒有聽小孩說什麼。我想,我的心態要調整一下,多聽聽他想說什麼才是(我不知道阿姨)
l 用心傾聽代替責罵孩子,選擇慢慢地適時放手讓孩子長大,以後他會明白除了父母,還有很多同學、朋友是可以陪伴他的(暉暉媽媽)
l 目前最困難、最迫切的是讓孩子學會「閱讀別人的情緒」、「察言觀色」,及早脫離白目一族(謝老闆媽媽)

情緒管理  青少年大課題(修改自天下雜誌第435期文/彭昱融)
  「家庭的功能快消失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執行長陳進隆、屏東佳冬羌園國小校長蔡有福在採訪過程中,不約而同說出同一句話。這兩年接觸愈來愈多重組家庭嚴重個案的王浩威分析,家庭不穩定再加上破六%的失業率,這代年輕人心智成熟過程不斷拉長,「愈來愈茫然而沒有自信。」

情緒挑戰一  同儕人際能力弱化
  青少年首先面對小家庭結構造成的人際處理不成熟。從事輔導工作十五年的羅東高中主任輔導老師胡敏華發現,近幾年因為「人際溝通問題」的輔導個案爆增,幾乎佔了輔導中心個案量一半,清一色的問題都是:被罵白目惹人厭、不會閱讀別人的情緒、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怎麼適當表達。王浩威分析,少子化、沒有兄弟姊妹學習相處的結果,造成許多孩子在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父母」寶貝呵護下,特別習慣經營與長輩的「垂直關係」,在一群大人中懂得隨時搶風頭、博得關心,卻也因此沒有學會分享、付出,造成與同輩「平行關係」社交能力不及格,四處碰壁。「而這個時代對低社交能力者的接受度特別低,」王浩威憂心地說。

情緒挑戰二  缺依附導致缺自信
  王浩威分析接觸到的個案情形發現,家庭狀態的轉變、忙於生計的父母、隔代教養的複雜問題,造成孩子往往需要不斷適應和摸索,情緒上常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孤獨寂寞、羞愧、自我懷疑,而時有時無的關愛更會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當孩子在家少了一個「把他放在最重要位置」建立穩定情感的重要他人,在學校往往會想透過「打小報告」討好老師建立依附關係,卻因此更被同學排擠,最後就會躲進網路世界、或用特立獨行出狀況來「確定自己是重要的」。未來更會把這些情緒問題帶進職場,或下一個家庭。

解方一  父母/把直升機開走 孩子/社交可以練習
  面對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首要之務是為孩子創造同儕關係。例如,鼓勵孩子多與堂表兄弟姐妹、同學往來活動,或透過參加營隊、活動、遊學增加同儕相處機會,討論去哪裡玩、合辦生日慶生,甚至「吵架」;重複經歷吵架過程的溝通、讓步、失去、同理心,孩子才會圓融成熟;而建立友誼關係,更會是陪伴他一生的情緒抒發管道。

  「關鍵是父母請把直升機開走,」王浩威強調,爸媽要收起自己對孩子的「社交焦慮症」,適時「消失」,讓孩子獨立探索世界和人際關係,記得在他往前走的時候鼓掌、累了跌倒有地方可以回來。對於青少年,則要知道社交就像學腳踏車一樣,是可以學習的,重要的是去嘗試而「不要怕跌倒」。他以周杰倫為例,剛出道時觀察周杰倫上節目、在鏡頭前緊張和畏縮,隨著演藝事業發展,演戲、接受採訪侃侃而談,證明社交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

解方二  情緒身教
  胡敏華則認為家庭情緒教育,要讓孩子學會分析自己的感受,並用正確的情緒詞彙表達出來。例如她每天會跟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事、學生跟她分享了什麼,我很難過或高興的理由,而不是只有「今天好不好」。這是示範使用情緒工具給孩子看,敘述自己遇到事情的過程、情緒的反應和原因,也傾聽孩子,「不能老是期待孩子跟你說什麼,而自己卻在轉遙控器。」有一天當他出了狀況,就會願意表達,讓你陪著他一起哭,這時家對他的意義是無可取代的。

  親子教育專家、心理醫師游乾桂則認為書信、電子郵件、簡訊也是很好的情緒溝通工具,「有時一個擁抱比談三個鐘頭有用。」他更進一步指出,生活中的情緒身教是孩子能否學會情緒韌性和情緒獨立的關鍵。父母是否維持運動穩定情緒的習慣、經營正面的友誼、擁有自己釋放壓力的嗜好、下班是否從發號施令的「董事長」變回「爸爸」、發錯脾氣時會不會道歉、盛怒時能不能迴避。每一個小細節中示範的身教,孩子都會牢牢印在心中,成為一種會遺傳的「文化基因」。

解方三  不能沒有你
  王浩威認為要幫孩子建立和一個大人的「穩定關係」。「新舊爸媽、親戚或甚至是老師都沒關係,」他強調,「重要的是關係穩定、讓他知道自己在某個人心中是優先的。」長期的陪伴與關懷,孩子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在乎、重要的,也不會在心理上放棄自己,才能找回自信。長大,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需要父母與孩子攜手面對挑戰。

註:因原文提及過多對單親家庭負面敘述,故刪除部分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