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轉]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是台灣一個很有名的文學家,他寫過很多很棒的書如《兒子的大玩偶》。他和國語第八課的作者一樣,寫了一首詩給他的兒子。洪蘭教授還特地寫了賞析,請你好好讀一讀,並比較兩首詩有什麼不一樣?


【國峻不回來吃飯】~~黃春明~~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賞析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我平日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報,因為吃飯時,口在忙,手在忙,但是眼睛是閒著,邊吃邊看的話,全身器官都不浪費。所以我一向是充分利用時間,嘴在努力增加我身體的營養,眼睛在努力增加我大腦的營養。那天,正在啃饅頭時,眼睛在聯副上突然掃瞄到「黃春明」三個字。黃春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因為他擇善固執,為理想,有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所以我立刻集中注意去讀他的東西。

讀完,難過得不得了,連嘴裡的一口饅頭都忘了咀嚼。天下想要自殺的孩子都應該先來看一看這篇〈國峻不回來吃飯〉的小詩。看看一個作爸爸的人如何用日常生活的語言輕描淡寫地說出心中無可言喻的痛。我小時候看〈販馬記〉李奇哭監時,有一句「人生三苦: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黃春明不老,但喪子之痛不論任何年齡層的感受都一樣。這篇文章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材料,真該收入國文課本,讓所有孩子都讀到。

詩一開始說,「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不知道的人讀起來沒什麼,完全是爸爸在跟兒子說話,但是知道的人,悚然一驚,因為國峻用他的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永遠不會再回來吃飯了。爸爸比較能接受事實:知道你不回來,所以我就不等你,先吃了。

媽媽卻是無法承受這個打擊,滴水不沾,家裡的米不但沒少,放久了,還變多了,多了些象鼻蟲。看到這裡就讀不下去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哪!

再下去,「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孩子不在了,作母親的也就沒有燒飯的慾望了。大部分的中國母親都是為子女而活,挽著菜籃上市場時,想的都是孩子愛吃什麼,先生愛吃什麼,所以爸爸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是為兒子燒飯的,兒子不回來,媽媽就什麼事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我想起我要考大學聯考時,我媽媽很擔心我會在考試時生病,影響考試成績,那時台灣還沒有冷氣,夏天天氣熱,晚上都是開電風扇睡覺,母親擔心我吹電扇不蓋被會著涼,所以一直交代要蓋被,因為她先睡,我後睡,所以母親常常晚上睡一睡爬起來看一下,有時我還沒睡,專心做功課時,會被背後突然出現的聲音嚇一跳,忍不住抱怨,叫她不要管我,母親總是說「媽媽生下來就是要管你們的」。看到黃春明的詩才了解,的確,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忙的,沒有孩子,也就沒有了人生目標,什麼都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了。

第二段說「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口氣有點哀怨,如果一個兒子一年都不回家吃飯,父母是要埋怨的,可是誰想到國峻去的是一個有去無回,不可逆轉的旅程呢?「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黃家的炒米粉是有名的,「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這麼輕描淡寫的幾個字「不回家吃飯」,讀起來卻是這麼的傷痛。

「回家吃飯」一向是歸屬感的指標,八○年代在美國看過一個片子《歸心似箭》,一個傷兵脫了隊,千山萬水就為回家,家的吸引力比地球磁場還強。

不回家吃飯了,不是不想回家吃飯,而是再也回不來吃飯了。自殺的朋友,在投環的那一剎那,有沒有想過再也不能回家吃飯了呢?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一個永遠是空的位子,父母是觸景傷情,怎麼吃得下飯呢?朋友笑他愛吃醋,飯菜都加了醋,黃春明說「天大的冤枉,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兒子永遠地不能回來吃飯了,山珍海味,對父母來說,吃到嘴裡都是滿嘴的辛酸。看到這裡,國峻,我想拿大杖揍你,你怎麼可以對你的父母做出這種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死者已矣,生者長戚戚嗎?你何忍讓你的父母身受這種思念的煎熬呢?要知道那個心中的空位是沒有人可以替代的。

所有動過自殺念頭的朋友,請把這首小詩剪下來,放在你的皮夾裡,當你想做傻事時,拿出來看一下,你以為你瀟灑地走了,你沒有。相信我,你沒有。

2004/07/19聯合報】

[轉]那條每個人獨自的單行道


我們國語第八課正在學習如何面對「死亡」。與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也是在討論「死亡」文章。只是這是爸爸和小小女兒分享的文章。
為了響應環保,部分的好文章就在班網分享,不印給大家囉~

親愛的楊乃糖:
這幾個月來,我仍是那個忙碌的爸比,年初時計畫年底可以有多一點時間陪家人,到年底時卻還有一堆做不完的事,也只能盼著明年初可以真的有時間陪妳們。
下午在剪接室裡焦頭爛額時,手機傳來催稿的訊息:「這週有稿件嗎?很期待導演的文章喔!」「可不可以先給題目,讓我們預作準備!」,已經分身乏術的我胡亂回了一個題目,想說先混過去,明早再傳個訊息說寫不完就算了。
拖著疲憊的身軀,晚上爸比又出席了一場映後座談,早就把寫稿這件事拋諸腦後了。這是一場爸比之前拍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的映後分享,觀眾們問著他們不解的問題,有關於疾病的,有關於老人照護的。可能活動時程真的拖的太晚了,當場邊的主持人給了我一個眼神,然後拿起麥克風說開放最後一個問題時,我突然有忙碌的一天總算要結束了的喜悅。
是一位中年男子拿過麥克風的,他娓娓道來母親在人生最後的那段時光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失智的關係,加上身體的逐漸退化,男子的母親在還能表達意願時,告訴了孩子,希望在她生命的最終時,不要插管,也不要氣切,讓她可以不要在痛苦中離開人世,從醫的男子答應了自己母親的要求。
在母親病情逐漸惡化且藥石罔然的過程中,男子堅守承諾,一個人獨自對抗所有家人反對放棄醫療的意見,「你是醫生耶,這樣對你媽媽!」「唉!能救就要救,難道就這樣看著她走,這是為人子女的態度嗎?孝道在哪啊!」男子幾乎是壓抑著情緒,哽咽的說完這段記憶的。
我想,這對一個一輩子從醫的人而言,是莫大的折磨啊!
面對已經無法挽回的生命,除了目睹這樣錐心泣血的衰敗過程,做為孩子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還是什麼都做不到?男子幾乎是哭著說:「母親是被餓死的,已經無法吞嚥的她,只能打點滴,而我卻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她被折磨了12天······」。
手持麥克風的我,當下說不出任何一句話。「死亡」這個所有人總是自己單獨走向的路程,卻讓身旁最愛的家人錐心刺痛。
深夜的台北街頭一樣車水馬龍,在回家路上,我的腦海中一直是那個男子以及那雙悲慟的眼神,而我明白那樣的眼神總有一天會是爸比看著阿公、阿媽逝去時的眼神,也會是妳看著爸比、媽咪逝去時的眼神······。
我將車慢慢停在路邊,好一會兒才能夠把眼淚擦乾······。

力州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