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家長回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長回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家長回饋_《上班族媽媽,跟罪惡感「掰掰」》

  感謝番茄、茹茹、玲玲、小暉暉、香菇和小馬媽媽的分享
  • 有同感,媽媽們總是責任感太強,使自己承擔太多了。真的需學會放下與分工,媽媽們真要先善待自己,才能有能耐善待別人,加油!謝謝老師的分享(番茄媽媽)
  • 很多上班族媽媽常常都把很多事情攬在身上,壓力很大時,可能會影響整個家庭氣氛。其實,不要想著事事都完美,才可以過得更快樂!如果是著選擇性地放下,家庭氣氛會因此變得更好(茹茹媽媽)
  • 看完這篇文章,對上班族媽媽來說想要兩全其美是不可能。我個人是全職媽媽,所以對時間沒有限制。謝謝(玲玲媽媽)
  • 不管是上班族媽媽或全職媽媽各有各的煩惱,只要努力調適,扮演好自己的腳色就能使全家人幸福(小暉暉媽媽)
  • 感謝老師讓我瞭解可以利用方式來讓自己輕鬆些(香菇媽媽)
  • 在工作上孩子會和家人一起分享,偶而還會耍脾氣。只要不是太情緒化,大部分都能懂得長輩苦心(小馬媽媽)

上班族媽媽,跟罪惡感「掰掰」(李宜蓁)
傍晚六點半,會才開到一半,老闆宣布週末得全員加班。會議室裡的媽媽們開始騷動,頻頻瞄時鐘,趕緊傳簡訊要老公去接小孩,心想今天又要讓孩子變成安親班最後一個回家的人;而且恐龍展都快結束了,不知哪個週末才能帶孩子去看。好不容易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小孩功課還沒寫、老公在看電視劇《三國》,桌上散落炸雞骨頭和披薩盒……

上班族媽媽如何找回主控權?

一、只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

職業婦女其實有很多教養優勢,但首先要做好「選擇與放下」的功課。友緣基金會祕書長廖清碧說,上班族媽媽常有時間不夠、事情做不完的困擾,主要是因為「太想一次扮演好所有角色、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結果勢必分身乏術。她建議,職業婦女應該先列出「媽媽必須做到哪些事」的清單,然後從中選擇一項最有意義的去做,其他的就放下。

二、學會授權與分工:
美國《Real Simple》雜誌四月號的調查指出,半數受訪的媽媽抱怨她們幾乎沒有自我時間,四成六媽媽表示人生總是一直被打斷。但同時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媽媽表示,工作並沒有打斷她們的人生,問題是出在媽媽通常不願將家務、教養分工出去。

正因時間有限,所以要用最有效的持家方法。身為家庭經理人,必須擁有觀察家人特質、適當分工,並串聯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


遠流出版社出版二部總編輯黃靜宜在大兒子念高中時,為了重新尋找能量想報考研究所。為此,她特地召開家庭會議,告知家人在未來幾年內,媽媽下廚和全家旅遊的次數都會變少,需要大家互相協助家事;同時把爺爺、奶奶、姑嫂妯娌都拉進來一起幫忙照顧家人,尋求所有人的體諒與合作。

三、把工作當做「緩衝」和「補給」
以往一般人認為職業婦女的局限,只要轉個方向、換個心態面對,都能成為這群拚命媽媽借力使力的絕佳工具,甚至還能藉由工作幫孩子擴展視野。

正因為上班族媽媽沒時間緊迫盯人,親子有機會保持適當距離,孩子既能減少壓力,也有機會、有必要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和高效率的行動力。比如這次受訪的媽媽們都說,忙到幾乎沒辦法幫孩子送作業到學校,但孩子也了解無人能倚賴,及早啟動自我管理機制。

廖清碧以前就常提醒自己,兒子有自己的速度,要尊重他的個性和意志,適時放手退後,別撈過界。

上班族媽媽的工作看來好像吃掉了教養時間與資源,然而無論上班與否,健康媽媽的祕訣都在於努力保有媽媽以外的角色,與家庭以外的人保持連結。

日本「花丸學習會」講師高濱正伸認為,許多日本全職媽媽都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連吐苦水、舒緩心情的對象都沒有。他主張,職業婦女不但可以讓家庭整體經濟更寬裕、自己握有經濟自主權,更能和孩子談談自己豐富的社會經驗,刺激孩子思考未來人生角色和目標;孩子看見媽媽認真工作的身影,也能對其社會化過程有莫大的幫助。


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研究部協理盧明芬認為,當媽媽其實比工作難度更高。與事事都需自我摸索的教養工作相比,職場工作能讓她展現自信、發揮所學、充飽能量,也使她不與社會脫節、獲得成就感;她也可以把職場上解決問題的邏輯帶回家,找尋方法讓教養不觸礁。

媽媽是全家情緒的中心,也可能是暴風眼,因此上班族媽媽更要穩住自己的節奏感,才能為家人帶來更多幸福。

黃靜宜說,工作上難免有時疲憊,細心的女兒經常觀察到媽媽的情緒,她就藉機與兒女分享,問問他們的看法。

身為媽媽的她反而經常從孩子那得到能量,情緒獲得抒解;孩子也藉此認識一個有真實情緒、而不是血淚全往肚裡吞的苦情母親。

媽媽就像是一個家庭的舵手,無論是全職母親或職業婦女,媽媽的重要與貢獻都不容抹滅。但過來人提醒,媽媽必先善待自己,才有能耐善待別人。

傳統的阿信媽媽已經不合時宜,現代媽媽必須與時俱進,保有媽媽以外的自我角色,活得精采,做孩子最佳的榜樣。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家長回饋_《硬起心腸立界線》

感謝茹茹媽媽、予侖爸爸、HOLD住哥媽媽的回饋。

  • 現在的小孩都很鬼靈精怪,不斷試探大人的底線,硬起心腸建立界線是需要的。但有時候身教更來得重要。我也是陳安儀的忠實讀者,也在他的部落格潛水很久,我也很欣賞她對小孩的態度及做法。很誠心推薦給各位爸爸媽媽看(茹茹媽媽)
陳安儀的網站名稱:陳安儀的筆下人生http://anyichen.pixnet.net/blog
  • 老師好!看了這篇文章讓我們家長又想起了帶著小孩到玩具反斗城的那段時光,就如同本文陳作家寫的專欄一樣,孩子清楚你沒原則,就會越來越「盧」,且越來越「歡」。但就是看到他們那種知道你會原諒他的眼神,不由自主的還是原諒、妥協。的確建立界線是個好的教育方法,也必須家長以身作則,來一起配合教導小孩未來做個有責任的小孩。謝謝老師(予侖爸爸)
  •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需要學習成長。各方面要學習都需要家長。老師、同學給予機會,並予與指導糾正(Hold住哥媽媽)
硬起心腸立界線(陳安儀)
我讀過很多教養書。雪真借我的「為孩子立界線」至今放在我床頭。我覺得,這本書是近期給我影響最深,也最實用的一本書。事實上,我覺得很多品格教育失敗、或是在人際關係上失敗、或是深為人際關係(包括公婆、姑嫂、夫妻)所困擾的成人,都源於個人的「界線」不清楚。


比方說,有個經常出國旅行的人,她周邊朋友都知道,她從不幫別人「帶東西」。剛開始,朋友都覺得她很「不夠意思」,無論怎麼請託,她都是笑著拒絕,而且一視同仁,從大到小,什麼都「不幫忙」帶。

然而,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她的原則,見怪不怪,也沒有人會去煩她。而她便可以跟朋友保持很好的友情。後來,大家都諒解,她的工作忙碌,雖然常出國,但並沒有時間可以幫忙朋友採購、裝箱,為了省卻麻煩與糾紛,乾脆醜話說在前面,殊不知這樣反而維繫了朋友之間的友誼。

我們露營三年多來,我一直跟老公說得很清楚,平日全家出遊帶婆婆OK,但露營時我拒絕帶婆婆前往。原因無他,因為我需要個人空間。如果老公不能接受,那麼我寧願不去。最近小姑也開始加入車隊露營,前晚,她告訴我老公,說她以前不太諒解為什麼我不帶婆婆(也就是她媽媽)一起去,現在她懂得我的感受了:因為我有我的朋友,我並不想要把所有的「朋友」都變成「婆婆的朋友」。

管教小孩也是。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媽媽在管教小孩欠缺原則,造成小孩利用模糊界線達成所期。比方說,原本說好出門不買東西,結果孩子在街邊賴地要求買玩具,媽媽有時候拗不過就答應,或是說:「好啦!好啦!那妳不要哭我買飲料給你喝。」或是,明明已經說好十分鐘後要離開現場,可是十分鐘後,孩子不走,媽媽就無奈的在旁邊等.....。

最常見的,還有明明是孩子該收的玩具,媽媽一邊罵一邊卻動手幫忙收。或是明明已經講好半小時內吃完飯,否則不出去玩,但吃不完媽媽卻一湯匙一湯匙勉強餵完,然後還是一起出門皆大歡喜......更不用說:「你等下肚子餓我不理你!」但是孩子一喊餓,立刻眼巴巴的掏出餅乾、飯團等點心.....

像這類情況,我覺得就是「界線不清楚」。孩子清楚你的沒有原則,就會越來越「盧」越來越「歡」,因為他知道,只要吵鬧你就會投降。公婆、姑嫂、丈夫也是,剛開始每個人都想試試看,看你可以忍受到什麼程度,於是你越是不吭聲,大家就當作你心甘情願。

那天去宜蘭演講,當我說到,女兒的襪子忘記翻過來,我給的懲罰就是把襪子翻過來、翻過去二十遍的時候,大家都「喔」的一聲,好像覺得我太過嚴厲。事實上,她必須要體會的是,如果每個人都不把衣服翻過來,負責洗衣服的阿嬤就必須要翻二十件以上的衣物,這對於阿嬤來說,是一個額外的辛苦的工作。

另外,因為功課沒完成,就不能出去玩,所以當女兒一而再、再而三的忘記訂正作業前頁的錯誤時,我給的處罰就是不能夠參加隔週一舉行的PG。

她被處罰的那一週,行程是「科學館、美崙公園」。於是,小樺帶走了弟弟,我帶著她單獨在家。

當弟弟回來時,女兒一臉忍不住嫉妒的問:「你們今天去哪裡?」

弟弟說:「去科學館。」

「哼!科學館我去過了。」她知道我在看她,故意擺出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喔!還有美崙公園。」弟弟想起來似的補充了一句。

「美崙公園沒什麼,我去過好幾次了!」她再度擺出一副「這種處罰沒什麼了不起」的態度看著我,一副和我挑戰的神色。我笑笑沒說話。

過了一會兒,她忽然發現弟弟手上有一個她沒見過的小玩具。

「你怎麼有這個?」她質問弟弟。

「這是我在士林夜市玩射氣球贏來的!我們還玩了撈魚、套圈圈....」弟弟渾沒察覺姊姊的臉色越來越難看....

「哇!.....」女兒大哭起來,一邊忿忿不平的看著我。我看著她很抱歉的說:「我知道你沒有玩到很生氣,但妳非常明白,妳是為什麼不能夠去玩的!」

她「砰」的一聲甩門躲進房間哭了許久。

但是,隔週,她所有的作業簿,錯誤都訂正了,完全不需要我或是老師一再的重複提醒。今天早上,換做兒子遭受處罰。我們出門時原本是要送他去「媽媽PLAY」教室做餅乾。但是,因為他一連串說了許多早已約法三章他不應該對我講的話,於是,我很平靜的對他說:「今天我不能夠帶你去教室玩了!」於是立刻迴車掉頭,往攝影棚駛去。

當場,兒子便痛哭倒在後座!(兒子、女兒都很討厭跟我去錄影,因為待在攝影棚裡很無聊。)他開始道歉、認錯,但我不為所動。我相信經此一役,他至少有三個月不敢再亂罵我。

要立「界線」,在初期往往是很辛苦的。比如說,你要一次一次的提醒或是教導他去把書包放好、收碗放筷、收房間衣物,或是「收玩具」、「收玩具」、「收玩具」.....像壞掉的留聲機一樣的堅持底線。小樺曾笑我,看妳叫他們收玩具,乾脆自己收一收比較快!但是,費時、費力、費唇舌當然是有效的,堅持了一個月,孩子們從一開始哭得眼淚鼻涕的收玩具,到現在已經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滿房間的玩具只要20分鐘就清潔溜溜!為了建立好界線,這些辛苦都是必須付出的。

最難的,有時候是面對孩子的求饒與眼淚。媽媽都是心疼孩子的,看著孩子必須眼睜睜的看著原本的快樂、福利從眼前消失,或是某些時候甚至必須連媽媽的福利也陪著一起消失,難免內心動搖。像我,今天在每一個還來得及回教室的轉角路口,都想著我到底要不要堅持不讓他去玩?「界線」很清楚的人,剛開始或許會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是,這類人往往卻可以是很長久的朋友。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原則在哪邊,他也很清楚的讓你知道,因此雙方交往可以很自在、彼此都可以不受干擾。

但我很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罵,民主對待,但管教的界線一定要非常清楚。否則,他將會變成一個嬌縱、品格低下、不負責任的孩子。長大之後,又會成為一個沒有界線的人,不但別人受害,自己也受害。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家長回饋_《不是每個孩子都該拿到餅乾》

感謝玲玲媽媽和番茄媽媽的回饋。


  • 看完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用心。我們做為孩子的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努力才會有獎勵。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教育和努力的重要性(玲玲媽媽)。
  • 確實誠實面對自己非常重要,如此才能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軟弱與不足,才有成長與進步的空間。失敗為成功之母,有勇氣面對失敗,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蕃茄媽媽)。



           去年有一位學習落後的五年級新生。他剛進入克拉克學園時,每一科的成績都低於年級標準,其中幾科還當掉了。我約談他母親,她為自己的兒子辯護說:「他在前一所學校的成績都是九十分。」我告訴她這很令人驚訝,她解釋說他以前之所以表現好是因為遇到很棒的老師。真是糟蹋人哪。
         我們國家普遍有個錯誤認知,認為學生成績好就表示老師教得好。但是父母、行政主管和整個社區都不該以為成績好就表示學生精熟課業內容,其實許多時候老師給高分,可能只是為了避免和家長、行政單位發生衝突。打安全牌、給高分是比較輕鬆的作法,因為給學生他真正應得的成績,就可能必須面對行政單位的調查和氣沖沖家長的怒氣。
         我參加過許多次頒獎典禮,典禮中幾乎人人有獎,父母一直歡呼、拍照個不停,看起來好不得意。我坐在那裡,心想:果然無知就是福啊。這些孩子是真的挑戰成功了嗎?或者他們只是達到了平庸的標準,而這標準,是在一種連挑戰一般學生都不敢的教育體制下,由平庸的老師所制定的?但是,每一位家長看起來都好驕傲、好滿足啊。
         不過,整件事最糟的部分在於,我擔心多數家長寧可孩子接受差強人意的教育,每一科都九十分以上,得到讚美,也不願意孩子接受傑出的教育,勤學不倦但成績卻只在及格邊緣。
        每學年初我都會給五年級學生一項作業。他們必須讀一本書,對其中一位角色提出專題報告。具體的說,他們必須發揮巧思,呈現以下細節:這位角色心裡在想什麼(他最愛什麼)、用他的眼睛看到什麼(他的世界觀)、用他的雙腳「擁護」什麼,以及他挺直的背桿堅持著什麼(他的信念)。我鼓勵學生「放馬過來」,用新穎的創意讓這個角色重獲新生。
         大多數學生會帶來三折頁的報告,上面畫了人體並標出位置,有些會加上亮晶晶的小裝飾,有些則是色彩繽紛。我確定這樣的作品多數老師都會給高分,沒有九十也會有八十分,但我給的分數卻是十四、二十、四十二分和其他不及格的成績。父母和學生通常很沮喪,許多人會要求我解釋。
         我會請他們信任我,解釋如果我給這樣的報告八、九十分,那麼這些學生下次便沒有理由更認真做作業。有些教職同仁甚至會說:「隆,你又不是不知道那孩子家裡的狀況,你也知道沒人可以幫忙她做報告啊。」我會很快回答說,等出了社會,沒有人會考慮她的家庭狀況如何,因此我們也不該這麼做。如果我們找藉口、留餘地,會讓孩子以為可以用環境因素為自己的表現找藉口。我們絕對不能這麼做。我們必須要求每個孩子負責任,做出高標準的表現,並盡力鞭策孩子做到。
         我記得有位五年級學生第一次的專題報告就被我打了不及格的成績。她哭個不停。她成績單上從未出現過九十以下的分數,她媽媽也不知所措。我解釋,低分也是很重要的生命課程,並告訴那位小女孩和全班同學拿高分的訣竅和策略。我拿實際作品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七十分、八十分、九十分的報告分別是什麼樣子。
         我很高興看到她下一次的報告活了過來。她用黏土捏塑出紐約市的摩天大樓,在迷你廣告招牌上標示著課業內容,還有真的會亮的街燈。這次的報告好太多了,我給她七十分。
         最後一份報告,我要學生創作一條時間軸,時間軸上要有世界某特定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發生日期,至少五十則。那位小女孩用垃圾袋包著她的最後一份作業交上來。掀開垃圾袋之後,我看到一個四尺高的大金字塔,仿造自吉薩大金字塔。她用厚紙板製作這個金字塔,顯然還用沙紙磨過,讓它看起來更逼真。作品很漂亮,但上面沒有時間軸,我告訴她這樣只能給她不及格的成績。
         她朝我咧嘴笑,並走到金字塔那裡,在尖端摸了一下,突然金字塔的三邊緩緩開展,露出金字塔內部。原來她把時間軸刻在裡面了,還用照片和圖表詳盡的描述了一百五十則重大事件,甚至還在金字塔內各處擺放親手雕刻的埃及手工藝品,看起來就像法老王的墓穴。她也自己動手做木乃伊,作法是從網路上學來的。她看著我說:「克拉克老師,我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做這個作品,我希望它夠好,也希望能拿到九十分。」她的作品太不可思議、太令人嘆為觀止了。我看著她,滿心驕傲,微笑著說:「小寶貝,這是一件九十分的作品。」
         要是第一份作業就及格,她後來肯定不會帶著這個金字塔走進來。這孩子即將自本校畢業,已經準備好要和全美各地的高中生競爭。她知道何謂高度期待、瞭解何謂敬業態度的重要、知道如何獲致卓越。不斷降低教育標準,只因為學生「嘗試了」就給八、九十分,其實是在殘害學生,並沒有為學生儲備在真實世界成功的實力。那位小女孩可無法拿一個亮晶晶的三折頁作品,進入菁英高中與其他人一較高下,但有了這個金字塔作品,再加上她知道如何追求卓越,而且具備了出類拔萃的能力,她可以進入任何高中就讀。
         我經常烤餅乾請學生吃。我告訴學生這是我曾曾祖母的食譜,是她臨終前偷偷告訴我的(好啦,扯過頭了)。發餅乾時,認真努力的孩子拿到小餅乾時會很開心,不夠努力的孩子就什麼也沒有。家長會打電話來說:「克拉克老師,我聽說班上每位同學都拿到你請的餅乾,就我的孩子沒有,你為什麼專找我家孩子麻煩呢?」
         為什麼每個孩子都非拿到餅乾不可呢?父母聲稱我傷害了孩子的自尊。難道我們擔心孩子自尊的程度,已經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的地步,連孩子的表現和能力都無法誠實面對了嗎?如果在孩子不應得的時候給他們「餅乾」,就是在告訴孩子不需要付出努力也可以獲得獎勵。這麼做傳遞的訊息是:做好做壞都會有餅乾。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人都二十幾歲了還得靠父母養(給他們餅乾)。
         我告訴沒拿到餅乾的學生,下週我還會再烤餅乾,在那之前我會觀察他們的表現,只要努力就有餅乾。我很驚訝的發現,學生無論年紀大小都很努力,因為他們想得到餅乾。拿到餅乾的那一刻是有意義的。這些學生會閃耀著驕傲的光芒,嘴裡說著先吃半片餅乾就好,另一半要留著慢慢吃,而且這是他們吃過最美味的餅乾。這餅乾所傳遞的訊息是:有努力才會有獎勵。假使父母和老師無緣無故就獎勵孩子,孩子就學不到努力的重要。
         我們必須教導下一代,不能因為我們想讓所有人都感覺良好,因此就獎勵每個人。不努力卻被稱讚,只是在替孩子未來的失敗鋪路。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家長回饋_《拒絕電玩與電視成癮症》&《家長分享 周倩:先組電腦再玩電玩家長分享 周倩:先組電腦再玩電玩》


感謝茹茹媽媽、暉暉媽媽、猩猩媽媽&菜蟲媽媽、蔥油餅媽媽以及謝老闆爸爸的分享與回饋。
  • 上網幾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不要一味地阻止使用網路。父母應引導孩子養成上網自制的好習慣,父母與孩子事前進行雙方溝通,訂定電腦使用規則,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律(茹茹媽媽)
  • 約定上網時間,不可一直打電玩,多用來查資料或找東西。要知道上網用途很多,不是只有一種(暉暉媽媽)
  • 強迫小孩不准玩電腦。一星期只能有一天,就是假日,只能玩三小時(猩猩媽媽&菜蟲媽媽)
  • 嚴格禁止孩子看電視、電腦,對眼睛有幫助(猩猩媽媽&菜蟲媽媽)
  • 為什麼小孩喜歡玩電玩?因為遊戲裡,他們可以做自己,可以發洩自己的情緒。學習是為了找到人生的方向,是為了能找到自己的興趣。能生活在興趣中,自然就能激發其熱情、潛能。一個人能把興趣、工作、生活結合在一起,就能找到屬於自體的天堂,找到本我,就不會沉迷在電玩中(謝老闆爸爸)
  • 謝謝老師(蔥油餅媽媽)

拒絕電玩與電視成癮症(引自「老ㄙㄨ的部落格」 文/蘇明進)
帶著一群孩子外出自助旅行,公車上,孩子小胖貼心的坐在我身旁陪著我聊天。我們天南地北的亂聊,不小心聊到電玩這件事,小胖不好意思笑了笑,說:「最近我比較少玩線上遊戲了啦,我媽會限制我玩的時間......」小胖其實是聰明的孩子,可惜家裡沒人督促他讀書,放學後的他總是窩在電腦面前,對於我們在學校約定好「回家後要好好讀書」這件事,常常只要回家後一按下電腦電源,就全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其實老師我算還好......」小胖不服氣的說,「小剛才誇張耶,他每天都在學校跟我們炫耀最近他又玩了什麼遊戲?每天都帶電玩祕笈來學校和同學交換、討論......
我嘆了一口氣:「我知道啊,都不知道勸了他多少次了。他常跟全班同學起衝突、好爭辯;又常常處於狀況外,什麼事都沒做好......這跟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電玩世界裡,有很大的關係。」
「而且他都玩一些很暴力的電玩,就是拿槍掃射、或是格鬥的那種......」小胖偷偷的說。「這還不算什麼,老師,其實還有更噁心、更暴力的電玩遊戲呢......」接著小胖說了一大堆我聽不懂、令我傻眼的電玩術語。
「難怪他總是和同學在下課時用假裝拿著槍,在玩什麼『C..遊戲』?最近小剛的情況是愈來愈嚴重了,前幾天和同學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其實他的本性真的不壞。」我忍不住嘆息的說。
這幾年愈來愈為孩子們感到憂心,因為他們身處我們難以想像的外在誘惑環境。但是不只是電玩會讓孩子們上癮,24小時連播的電視,也是現代兒童很大的天敵。我是個愛看卡通的大人,但是有些卡通內容真讓我瞠目結舌,尤其是「美少女戰士」、「珍珠美人魚」這些卡通。明明是適合親子共賞的卡通台,女主角們卻一天到晚暗戀著愛人,劇情中動不動就是牽手、接吻的畫面;有時候女主角看到男主角裸著上半身,還會臉紅心跳不已......
我也有時候驚悚的發現在某某幼幼台,竟然播著一齣又一齣的偶像劇?但是孩子們卻會理直氣壯的說:「這是在幼幼台播的節目小孩子可以看!」難怪我們的女孩們會在很小的時候便對愛情充滿了憧憬喜愛成熟打扮愛看言情小說與瘋狂追星因為他們從幼稚園起就開始看著珍珠美人魚們在談戀愛看著美少女們戰士們身著短裙、高筒靴,獲得男主角深情的眼光
不是說孩子使用電腦不好、看電視不好;也不是該全面的禁止孩子使用這些電器用品。畢竟孩子他們有他們的同儕次文化,完全禁止會讓孩子在同伴相處上有些脫節。再說這事要全面禁也禁止不了,孩子仍然會趁我們不在時偷看電視、或上網咖偷玩電玩......
只是我們做大人的,必須重新檢視我們自己與這些聲光媒體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該錯把這些工具,當成陪伴生活的必須品不該只要周圍安靜下來了,就反射性的打開電視電源;或是嫌孩子煩,就直接打開電腦螢幕玩遊戲。我們應該要好好的教孩子如何去善用這些資訊媒體,幫他們建立使用正確的習慣與作息。更應該教導他們如何選擇適合、有正面學習效益的節目或遊戲。
所以,

請不要讓孩子玩暴力電玩。
不要讓孩子玩需花長時間投注的電玩遊戲。
請不要讓孩子看珍珠美人魚類的愛情卡通。
請不要一天到晚開著新聞台或政論節目。
請不要用電腦和電視在養小孩。
請關掉這兩樣東西,用故事、用遊戲,來陪伴他們的成長!


家長分享 周倩:先組電腦再玩電玩(親子天下雜誌8期文/賓靜蓀)
我要說的是,沈迷、成癮是可以救回來的。我兒子開始玩線上遊戲,其實是在我辦公室裡。我那時想了很久,要不要讓他開始玩,因為這是一條不歸路。後來選擇讓他玩…我才知道,孩子很認真看待線上養寵物這件事,他分不清楚虛擬和現實。(交大教育所講座教授 周倩)

周倩從九○年代初期,就發現大學生有網路沈迷的情況,因此寫出台灣第一篇網路沈迷症的論文。身處「北台灣宅男集散地」的交通大學,她親眼看見交大宿舍晚上「燈火通明,有如不夜城」。很多學生把電腦放在床的另一頭,整天掛在網路上,累了就躺下,「每天只需要仰臥起坐」,她生動的形容。還有學生修她早上十點的課,「從頭睡到尾」,原來玩線上遊戲玩到早上六、七點。周倩也輔導過很多家長都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因為沈迷網路荒廢了課業,「換了好幾所學校,二十幾歲了還在讀大學。」她觀察,從小到高中,家長管制會產生一定作用,但是孩子上了大學,離家居住在外,就無法自制而沈迷了,「通常大二是關鍵期,」她表示。
她認為網路素養和自制的學習必須從小開始。她長期關注中小學生數位學習,以及網路素養與倫理的教育和研究。近幾年受教育部委託,主持「教師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 (www.eteacher.edu.tw)計劃案,並因應廣大需求,增加家長版和學生版。周倩研究網路成癮十年,卻發現兒子有沈迷的現象。她用讓兒子近一步去了解電腦原理的方法,把孩子從沈迷的邊緣拉了出來。
我兒子開始玩線上遊戲,其實是在我辦公室裡。我那時想了很久,要不要讓他開始玩,因為這是一條不歸路。後來選擇讓他玩,當然有時也會因玩電腦而有親子衝突。直到他四年級時,有個星期天,他玩「尼奧寵物」玩了十個小時,我很生氣,叫他立刻關機,而且規定他三天三夜不准上網。他哭了,我以為是我罵得太兇,後來問他,才知道他哭是因為擔心寵物三天三夜沒吃飼料會死掉。
我又開始天人交戰,是要教他生命教育,還是要避免網路沈迷?後來我讓他開機,上網去買尼奧幣,租總統套房,買足夠的飼料,安頓好他的寵物,然後再關機,我全程都站在後面看。我才知道,孩子很認真看待養寵物這件事,所以那麼傷心。他分不清楚虛擬和現實。
做電玩生產者,不做電玩消費者
想了一個辦法,希望能讓他知道,電腦不等於電玩,電腦大於電玩,從電腦裡面還可以玩很多東西,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我希望不要只做電玩的消費者,而做電玩的生產者。我就找一個很懂電腦的學生,當他的家教,我叫他跟我兒子一起組裝一台電腦。
他們一起上網比較各種功能、價錢,計算清楚後,我給他們三萬塊,他們就到NOVA,一塊板一條線的去買起來,然後自己組裝。軟體方面不能只用word,還有很多自由軟體,他們自己買書看、自己去念。後來,他們把電腦組裝成功,我兒子也不會一直掛在網路上了。他六年級時,架了一個聊天室,他老師是第一個註冊的人。
後來他就沒有再沈迷了。國三還有玩電玩,但都屬於抒發壓力性質。他現在高中念資優班,高一的時候,他和五個同學參加長榮大學辦的高中生「智慧鐵人」比賽,連續比七十二小時。他們要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根據大會現場提供的材料及題目,自己做power point,並且介紹成果。他們抽到的題目是「浴火鳳凰」,做新竹的玻璃產業。他們寫詩、寫文章、自製玻璃紙打燈、拍攝影片等等,我兒子學過電腦作曲,所以也用電腦音樂配音。最後他們得到高中組第一名,我兒子還把作品翻譯成英文,也得到國際組第三名,這個結果很猛。
       現在他花比較多時間在經營部落格,也在網路上做其他的事情,例如看新聞等等。我發現他的知識非常廣博,不知是從哪裡來的。我竭盡所能讓他投入到我目前的工作裡,我們正在做一個網路素養的學生版,我就請他來寫,讓他覺得我們是同一國的人,讓他有成就感。我等於把兒子救了回來,因為我是一個有警覺性、有能力的媽媽,我及時發現他有沈迷的症狀,然後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所有媽媽都有我這樣的條件,但我要說的是,沈迷、成癮是可以救回來的。現在我看我六歲的女兒也開始了,比她哥哥更早。看到她小小年紀,一手拿裝果汁的水瓶,一手熟練的移動滑鼠,那個畫面真的很恐怖。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130公分的強者》親師生共讀


家長的回饋
  • 人生的運途沒有一定完美,須接受他、克服它,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旅途順順利利(燕子媽媽)
  • 很棒的文章(猩猩、菜蟲媽媽)

同學們的回饋
  • 我覺得就算得了先天的殘障,也不要輕易的放棄自己,命運是能夠改變的,就看你有沒有心了!說不定他雖然有先天殘障,但是卻很有耐心而且很會幫別人做事,所以不要小看殘障者。(謝老闆)
  • 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你了,但你絕對不能放棄你自己,如果放棄了你自己,等於放棄了最大的希望。(薇薇)
  • 我覺得不管遇到哪些挫折我們都一定要選擇面對他,而不是逃避他,要去接受他。而且要給這個問題一次機會。曉萱很堅強,部會逃避開刀,她願意接納她的病情。(燕子)
  • 看完了「130公分的強者」,我覺得不管長的高、矮、胖、瘦都沒關西,因為只要認真努力,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我覺得我們真是太幸福了,不用像曉瑄一樣當硬殼子,也不用像釘在十字架上一樣痛苦,所以要感謝父母賜給我們健康的身體。(惠惠)
  • 我覺得不管遇到甚麼挫折我們都一定要選擇面對它,而不是逃避它,要去接受它。而且要給這個問題一次機會。曉瑄很堅強不會逃避開刀,他願意接納他的病情。(燕子)
  • 日常生活上,會有些人有先天性殘障,但是我們不可以取笑他人,被取笑的人也不可以因此而放棄。因為這個社會還很需要你,你不僅要勇敢的活下去,更要讓後面鼓勵你的人感到驕傲。(綺綺)
  • 看完了這篇文章後,我覺得曉瑄雖然不像別人一樣可以有很好的學習能力,但他非常的認真,也希望我能像她一樣勇往直前。(小綺)
  • 雖然得軟骨發育不全症的人身材矮小,但我們不可以用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論身體是否有障礙,我們都要坦承接受,不可自暴自棄,隨時都要力爭上游。爸媽賜給我們健康的身體,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番茄)
130公分的強者  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
《商業周刊》第 961 2006/04/20 作者:劉佩修

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她,是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兒,26歲,只有8歲孩童的身高,小時智力發展遲緩,如今,衛斯理大學畢業,還繼續攻讀MBA 她說:電梯按鈕不會為我降低,但我的心可以升楊。天空才是我的極限!命運的突圍者從來不把「放棄」當作選項

走進台北市永康街一幢日式平房,裡頭的設施,從門鈴、門把、電燈開關、流理台到沙發,都比一般低了 三十公分 。這裡,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的家。這天 三月四日 ,是柯家的大日子,因為大女兒—— 柯曉瑄將出國準備攻讀MBA,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柯南女孩
曉瑄,二十六歲, 一百三十公分 ,是先天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俗稱侏儒症)。 柯承恩說:「我覺得他像柯南,個子小小卻聰明伶俐,什麼事都做得到」 「柯南」也成為家人對曉瑄的暱稱。在廣受歡迎的漫畫「名偵探柯南」中,柯南因為被迫吃下毒藥,身材縮小成小學生般,卻機警、勇敢,偵破許多重大刑案。在柯承恩的眼中,女兒也有相同特質。  柯曉瑄的行囊中,有一件特殊的行李:一張二十公分高的折疊椅。這張用了十年的折疊椅,是她走出家門後的最佳夥伴。有了它,曉瑄才能按到電梯的高樓層、搆到銀行櫃檯、飲水機和洗手檯。

傍晚四點,中正國際機場第二航廈,曉瑄自己推著三十二公斤的沉重行李,大行李箱豎起來,直逼曉瑄高度。柯承恩彎下腰,親吻曉暄髮際問:「曉瑄,妳以後能不能照顧自己啊?」曉瑄比出勝利手勢,大笑:「I'm fine!」隨後,她轉身,快步奔入出境口。

看著女兒的背影消失在長廊那一端, 太太突然啜泣了起來。難捨與喜悅,像兩瓶不同的調味料,被糊塗的廚師通通倒入她的情緒中。

 她想起二十五年前,獨自抱著女兒,無助的站在美國海關前的景象。當時,連曉瑄的親人都認為,她只有苦守投幣式洗衣店的命。如今,女兒不但順利從美國衛斯理大學畢業,還通曉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四國語言。更能獨自出國深造。

 二十六歲的曉瑄,只有八歲孩子的高度、十歲孩子的力氣,卻在成長道路上不斷突破命運的天花板。這個故事,應該要很早,被很驕傲的說出來的,但它要從柯承恩口中道出,卻是這麼困難。

一月二十七日 ,農曆年前,我們來到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辦公室,向柯承恩提出今年「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關懷身心障礙兒的計畫。前半段,柯承恩以一貫學者的語氣,說著企業的社會責任。他講得很慢,似乎琢磨著什麼。

 「我認識一些罕見疾病的家長,讓我瞭解這些孩子雖有先天限制,但他也應該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直到一個半小時後,當談話觸及曉瑄時,頓了好幾秒,他抿著嘴唇,頭往上仰,避免讓淚水溢出眼眶,接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出:「事實上,我自己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他深呼吸,又吐了一口氣。埋藏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一時間很難坦然訴說。好幾次,他不能言語,眼神盯著桌緣,用右手食指敲著桌面,「咚、咚、咚」……空氣凝結,猛然抬頭,他已淚濕眼眶。

 「正常人可以得到的,不管是感情還是什麼……她卻得不到的,我們要彌補她……她付出很高的代價……」短短一句話,中斷三次,話沒說完,又潸然淚下。

應該驕傲的事,談起來,卻那麼感傷。這是他二十六年來,難以與人分享的心情。那是一位障礙兒父親的矛盾、掙扎,以及旁人難以理解的、深刻的親情。「我體會到不一樣的人生……」他說。

台北。出生罹病時間回到二十六年前,曉瑄在台北出生,是個膚色健康、雙眸晶亮的女娃。

 她出生後,柯承恩與妻子返回美國德州繼續攻讀博士,孩子託外婆照顧。但七個月時,曉瑄無法爬行,只能軟軟的躺著,外婆帶她去醫院檢查,護士看見她額頭扁扁、鼻樑塌陷、下巴突出、身材短小,提醒外婆:「孩子怪怪的,趕快帶去大醫院檢查。」

從那時起,一切都以曉瑄為優先考慮。
 那是一個週日下午,寒風冷冽,柯家夫婦剛從教堂回家,從台北撥過來的越洋電話響起:「趕快把孩子帶過去吧,美國醫療比較發達,救救這個孩子!」於是, 柯太太先回台,抱著孩子奔波診斷。她得到的結論是:曉瑄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而且,「這個病,沒有藥醫。」她心如刀割。

 留在美國的柯承恩開始找尋醫療資源,發現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附設醫院,是這方面的醫療權威。他決定,放棄先前在德州攻讀一年的博士,轉學至明尼蘇達大學。柯承恩一個人在美國往返奔波,申請新學校、搬家、安排醫療資源。一切就緒後,接妻女赴美,「從那時起,我的一切決定,都以對曉瑄最好為優先考慮。」柯承恩說。

一九八一年八月中午,豔陽逼人。柯承恩驅車前往明尼蘇達機場,迎接妻女。「他看著孩子,我們相對無語。」 太太清楚的記得那一刻,他們抱著女兒,穿過熱鬧人群,默默的走出機場。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無法預期結果的長期抗戰。

 但是,共識很清楚,「她是無辜的,我們不能逃避,一定要讓她活得好。」柯家夫婦的堅定感情,幫曉瑄踏穩了第一步。

美國明尼蘇達展開黃金早療
到美國的第三天,柯承恩帶著曉瑄直奔醫院。只見醫生在紙上畫出一個基因圖,並解釋著,這是基因突變,機率大約是四萬分之一。「幸與不幸,就是四萬分之一啊!」雖接受理性訓練並擁有虔誠信仰,此刻的柯承恩,還是不免問上帝:「為什麼,機率發生在我身上?」

曉瑄不僅是身高的問題,磨人的還有其他併發症。譬如,牙床咬合不良,會影響發音;脊椎彎度大,會有椎間突出的問題,若壓迫神經,則可能造成四肢麻痺;歐式管短小,則容易產生漿液性中耳炎,若處理不當可能會重聽;顱頸間脊髓壓迫,可能頭會抬不起來,或走路重心不穩……

一歲以後的曉瑄,併發症越來越明顯,動輒中耳炎、發燒,且脊椎壓迫呼吸道,必須切除扁桃腺,她幾乎每週上急診室。曾經,一次中耳炎太嚴重,醫生在她耳朵裡裝了個管子讓濃液流出,後因耳膜破裂導致後來右耳重聽。又有一次,冬日大雪,連救護車都開不進來,最後消防隊還出動雲梯車,才把她送進醫院。

母親日夜抱著她,抱的卻是個硬殼子
嚴重的是,女兒的脊椎開始彎曲。在醫生建議下,曉瑄成了一個小小盔甲嬰兒,從肩膀至臀部,小小的身軀被包在密不透風的石膏架中,連睡覺都不能脫。從一歲半到六歲,曉瑄就像個無法卸下盔甲的武士。

「妳想想看,別的媽媽抱著孩子,是一個溫暖柔軟的身軀,師母抱著她、背著她,日日夜夜,卻都是一個硬殼子,妳想想一個做母親的感受。」柯承恩淚水在眼眶打轉。

雖然行動不便,但柯承恩夫婦堅持要給曉瑄最好的教育。

為了上幼稚園,每到冬天, 太太總要竭盡力氣,抱著曉瑄被石膏裹住的僵直身軀,在雪地裡一步步艱困行走,深怕滑倒傷到女兒。有時積雪,一不小心踩下去,雪就淹到漆蓋,母女兩狼狽不堪。

夏日,石膏密不透風,曉瑄汗流浹背,皮膚長出一個個紅色小疹子,有時,她會偷偷把女兒石膏衣脫掉,讓女兒透風。「妳真是婦人之仁!」柯承恩笑笑,又把它穿回去。

曉瑄的發展比一般孩子遲緩,到兩歲,才學會走路,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

幼稚園時,由於曉瑄頭顱較大,再加上沉重的石膏架,有時,從座位上站起來,突然就摔倒在地,頭部重擊地面而昏倒,托兒所一邊叫救護車,一邊急電 太太趕赴醫院。

「我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結婚前,我是么女,家境不錯,被爸媽寵著。生了曉瑄後,我的世界完全改變。」 太太回想,以前的她愛漂亮、愛名牌、愛逛街,被母親說是散財童子,女兒出生後,這些都不重要了。

「當時我每天面對的,是她的耳朵發炎,生病,感冒。先生在博士班的過程又很辛苦,他在博士班,第一年,六個學生中就被刷掉兩個,壓力很大。」 太太回憶著,層出不窮的狀況。

尤其,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訓練以嚴格出名。有天,柯承恩終於忍不住,對指導教授說:「我實在念不下去了。」沒想到,教授拍拍他的肩膀:「沒關係,我幫你想辦法。」不久後,柯承恩獲得學校核發等同講師的高額獎學金,學校並出資,為其全家投保高額保險。這雙友善的手,讓曉瑄醫藥費無虞,也支持柯承恩繼續完成學業。

另一方面,雖然曉瑄身體諸多不便,「樂觀勇敢,卻是上天給她的禮物。」柯承恩說。譬如,「她很能忍痛,不太叫,經常被扎針,也不哭。」因此,在幼稚園,曉瑄每天蹦蹦跳跳,想出各種玩耍的怪花招,是孩子王。

六歲,為了讓孩子免於歧視,柯家夫婦仔細挑選小學,「我印象很深刻,在她還沒入學前,校長就召集全校學生看一個影片,影片描述世界上有各式膚色、體型的人,雖然每個人長得不一樣,但都生而平等。」柯承恩說:「在美國,學校碰到特殊的孩子,會把他視為對其他孩子最好的教育機會,趁此教育孩子,平等與互助的觀念。」

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
雖然學校誠心接納,但曉瑄卻有學習障礙。 太太發現,女兒看書是「跳著看」,例如第一行沒看完就跳到第十行,雖然很努力,就是沒辦法按順序來;此外,簡單的加減法、拼字,她怎麼教,曉瑄就是不會。「有時教一教,無名火就冒上來!」她很想大聲喝斥孩子,但看到她無辜的眼神,與嬌小的身軀,又不忍心。「在美國的中國孩子,考試都拿A,她很努力,卻幾乎都拿C。我經 常被 老師叫到學校『聽訓』,壓力好大,聽訓到後來,我都哭了。」 太太林麗穗忍不住又紅了眼。

更令她難過的是,當她向姊姊哭訴曉瑄的學習障礙時,姊姊好意安慰:「不要擔心啦,以後給她開個投幣式自助洗衣店就好了。」這句無心的話,卻讓她更心痛,「連親阿姨都把曉瑄的發展,定在一個層面,難道,曉瑄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嗎?」她從難過的泥淖中清醒,她不甘心。

每天,她引導曉瑄用手指著書上文字,按順序一字一字的看;每週,帶曉瑄上圖書館,把圖畫書一疊疊搬回家,耐心解釋給她聽,持續刺激她的腦力。由於天生牙骨咬合不全, 太太還帶曉瑄去上發音矯正班。

當她看到研究報告說,動物可做為孩子的心理醫生,她還特別挑選一隻日本的北京狗,一隻小型犬,做為曉瑄的玩伴。讓曉瑄覺得世界上,有生命依賴著她、愛著她,建立她的自信心與安全感。

儘管如此,憂心仍盤踞柯家夫婦的心中:「如果曉瑄以後沒法照顧自己,怎麼辦?」他們開始參觀慈善機構,做最壞的打算,想挑一個能善待她終老的環境。他們甚至為了曉瑄,在她五歲時,再生一個孩子—— 妹妹艾梅。「如果我們都走了,曉瑄會需要一個親人的,」 柯太太回憶。 拿到博士學位後,柯承恩在美國南加大任教五年。客居美國十一年後,曉瑄十歲時,柯承恩決定回到故鄉任教。
回國。接受中小學教育
回到台灣,對曉瑄又是一番折磨。
起初,她進入國語實小就讀四年級。乍入鴨子聽雷的環境,好幾次,她回家把書包向床上一丟,對著媽媽哭叫:「你們好狠心!」此外,旁人的異樣眼光,一開始也讓曉瑄不舒服。

曉瑄的記憶力差,也讓她在以背誦為主的台灣教育體系,吃足苦頭。她印象深刻,國小四年級的月考,有一個選擇題:「你最佩服哪一種人?」她因為自己力氣小,對力氣大的人心存佩服,而選擇了第四個「有肌肉的人」,壓根就忘記課本的答案是「知恥近乎勇」。

國小畢業,柯家夫婦擔心曉瑄上中學會受到歧視,特別將她安排到教會學校。曉瑄很清楚:「妹妹唸書,學區是什麼就念什麼,但我唸書,都是爸媽精挑細選的,主要還是怕我受到欺負。」進國中後,第一次國文考試,她只考了三十分。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全班月考,五十二個學生中,曉瑄還是五十一名。

「妳要認真一點啊!」 習慣了 教授舉一反三的台大學生,柯承恩直覺的想,讀書這件事,有這麼難嗎?
「我試過,但是我做不到!我沒有辦法啊!」突然間,曉瑄委屈的大叫,哭著衝進房間。

柯承恩決定,每晚在家幫曉瑄複習數學。

沒想到,即使再三解釋幾何概念,曉瑄仍似懂非懂。他急了:「怎麼搞的,學這麼慢啊!」曉瑄察覺爸爸的情緒,向柯承恩抗議:「你不能把我跟台大的學生比啊!你教的是聰明人啊!」

幾個月後,柯承恩接受了「女兒有異於一般人的先天障礙」的事實。「她知道我的期望,也很想回應,但她回應不來,如果硬來,會傷她的心。」他不斷提醒自己,要有耐性,如果別的孩子可以做到十分,曉瑄可以做到五、六分,就要鼓勵她,如果放棄或用錯方法,她可能剩下一分。

他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舉例教她,例如,當車子開到高速公路出口,他指著對稱式花瓣型出口匝道,對曉瑄解釋,這設計隱含的幾何圖形與三角函數關係。

他告訴自己:「我一定要看她的能力,而不是看她的障礙。」

國二,曉瑄休學一年,為了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場手術—— 骨痂延長術。

爭取關鍵十公分
因為女性的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即使成人身高多在 一百二十五公分 以下,但在社會上,食衣住行的設計,都以 一百三十公分 為界線,以下是兒童,以上是成人。因此,透過「骨痂延長術」,如果能為曉瑄多爭取到「關鍵的 十公分 」身高。她的未來,將會便利很多。柯承恩透過美國醫學組織,打聽到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黃世傑,是小兒骨科的權威。於是央請他為曉瑄執刀。

手術前一天夜裡,柯承恩在書房電腦前挑燈夜戰找資料,當他拿著在網路上找到的手術後遺症資料,給柯太太看時,「他整個眼眶都是紅的!」 柯太太說。在資料上,後遺症包括:釘口感染、關節攣縮、延長部位骨痂生長緩慢……。柯承恩逐字推敲著艱澀的醫學名詞。

翻開泛黃的病歷資料,「柯曉瑄, 一九九三年九月九日開刀。編號三一七號。」她是台大骨科醫生黃世傑進行骨痂延長術的第三百多號病患,卻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

這一天,曉瑄被推入手術房,黃世傑將她的兩隻小腿骨,分別切開兩段,再用十根鐵條貫穿骨頭兩端,形成一個環狀鐵架。在環狀鐵架上下,各有一個轉環,等手術七至十天後,切骨處的骨痂開始形成時,將這個轉環按照預定速度鬆開,讓腿骨慢慢拉長。等拉開到預定的長度,才能將鐵環拆除。

「每增長 一公分 ,所需的時間約為一個月,」黃世傑說,「治療加上康復的時間,至少要一年以上,其間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十分疼痛,如果家屬沒辦法照顧,患者忍耐力不強,半途而廢,只是徒增麻煩與痛苦。」但黃世傑回憶:「曉瑄自己很樂觀,忍耐力強,爸媽又照顧得好,這是她手術成功的因素。」
 
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
 當曉瑄從手術房推出來,一段腿骨硬生生斷成三截,血肉模糊,柯家夫婦震驚不已。「我們都掉淚了,看見十根大釘子釘在孩子腿上,就像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沒有人受得了!」柯承恩敘述當年情景,語帶顫抖。因為不忍說出「鋸開、釘子」的字眼,只好不斷的以手在桌沿邊,來回做出鋸開的動作。

要拉長骨頭,神經、肌肉的拉扯,異常疼痛,常常,四、五顆止痛藥,都壓不住。曉瑄持續的尖叫,幾天後喉嚨已啞;陪在一旁的柯承恩,身上內衣被曉瑄全都扭扯撕裂。

有天晚上,柯家夫婦在自家飯廳吃飯。突然間,曉瑄房間傳來淒厲叫聲,柯承恩衝進房間,抱起她就往醫院衝。檢查結果,神經被扯斷了,醫生說要放慢轉速,否則她會受不了。

儘管痛苦,過程中曉瑄從未要求把鐵環拿下。「我每天幫曉瑄清傷口,那個螺絲每天要轉,不讓骨頭癒合,但是我下不了那個手,我轉不下去。最後,是曉瑄自己轉。她意志力很強,願意忍痛去轉。」 柯太太戴起眼鏡,輕輕撫摸照片中,曉瑄戴著鐵環的雙腳。

女兒受苦,對柯承恩夫婦也椎心,「那個過程,家庭一定要撐得住,看到她痛苦,你可能會退縮;家人或鄰居七嘴八舌批評或負面反應,你會受不了,弄到後來你會無法處理。所以,一定要很堅定。」過程中,柯承恩扮演家中堅定的力量,眼淚,往自己肚子裡吞。

他每天回家陪女兒,曉瑄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柯承恩在一旁賣力取悅她,把黃安的「天涯在何方」歌詞改為「媽媽你在何方」(雖然媽媽只是在廚房),父女兩人還大唱張學友的歌,試圖用搞笑式的唱法,讓曉瑄忘記痛苦。
太太在女兒開刀復原期間,因太過緊張勞累,原本的子宮肌瘤突然變大,曉瑄取下鐵環後,換她躺進醫院,將子宮切除。
五百三十個疼痛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曉瑄取下鐵環,從 一百一十九公分 ,變成 一百二十九公分 (目前為 一百三十公分 )。這是關鍵的 十公分 ,「以前我要『爬』著上公車,出門上廁所搆不到水龍頭,開關電燈要蹬椅子;現在掂著腳,勉強可以搆得到。」

為了這十公分,她忍受著後遺症—— 無法走久,雙腿因為循環不良經常腫脹疼痛,必須靠止痛藥才能壓住痛苦,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學習開竅了!
不過,休學期間,柯承恩特別請家教,強化曉瑄的國文能力;沒有背誦與考試壓力,她突然開竅,唐詩、金庸武俠小說讓她的中文突飛猛進。媽媽好高興:「她學得比別人慢,什麼都比別人慢,所以她進步一點點,我們就覺得好快樂!」

「這樣的快樂,一般人無法體會,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困難。這是人生難得的經歷,或許是老天給我的福氣,讓我體會這親情的深度。」柯承恩說。 後來,柯太太擔心女兒難以適應聯考壓力,主張將她轉至美國學校。柯承恩遲疑了。因為,曉瑄穿的是HANG TEN的衣服,背的是普通背包,他擔心,女兒到了美國學校會被視為窮人,心裡不舒服。事實不然。

儘管拄著柺杖上學,但曉瑄積極參與扶幼社的活動,幫助孤兒。看在曉瑄的英 老師眼中,大受感動,他想起,美國發現卡(Discover Card)的活動。每年舉辦傑出高中生選拔,針對身處特殊困境,卻能勇敢面對艱難、還熱心幫助別人的學生。這項比賽開放給全球的美國學校學生。老師幫曉瑄報名。幾天後,曉瑄交出一篇自傳:「我像一顆餃子,裡頭有很多餡,但外觀看不見,丟到水裡去,煮沸後浮起,卻又被澆下一碗冷水,再度沉下去。經過浮起、加冷水、煮沸,反覆淬煉,才有美味的水餃。」

最後,曉瑄打敗全球一萬一千名競爭者,成為該獎舉辦以來,首位境外全球金牌獎得主,還贏得二萬二千美元獎學金。這一天,柯家又響起了越洋電話,傳來的是恭喜電話,「我從來沒想過她會得獎!沒想到她會因為自己的特殊狀況而得獎!」 太太驚呼。

我們從沒想過放棄這孩子。
 頒獎典禮在華府國際貿易中心舉行。一下飛機,曉瑄全家就乘坐著主辦單位安排的加長型白色凱迪拉克,到下榻白宮旁頂級飯店。 柯太太說,這是柯教授與她這輩子唯一一次搭乘如此氣派的大轎車,她怎麼也沒想到,給她榮耀的竟是讓她從小擔心到大的女兒。主辦單位還特別安排柯家赴白宮拜訪美國教育部次長,她也是一名下半身癱瘓需坐輪椅的肢障者。

對曉瑄來說,這是永生難忘的鼓勵。她在得獎感言中寫道:「長久以來我已練得好臂力,能將自己拉上公車,雖然拉不到吊環,但是我可以扶著座位把手。手術後,我雖然勉強搆得到洗臉台,但公寓門鈴、公用電話、電梯按鈕,我仍觸不到。雖然,我知道電梯按鈕,永遠不會為我而降低,但是我的心可以升揚,我可以盡量延展我的極限。」

「當我自我接受時,無形中,也讓別人較易接受我;當我跨出去幫助別人時,我忘了自己的限制。」她強調。會後,當媒體訪問她得獎心情,她說:「Sky is the limit.」(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看著女兒上台受獎,柯家夫婦心情激動不能自己。柯承恩說:「人性的脆弱當然存在,我們也不是沒有挫折與壓力,跌跌撞撞的過程,我們尋求信仰,找到穩定的一條路。不過,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這個孩子,一絲這樣的念頭都沒有。」

美國。就讀衛斯理大學
社團經驗與得獎殊榮,曉瑄順利進入美國著名的女子大學—— 衛斯理大學就讀。雖然就讀期間,她發現自己患有「高度疑似注意力不集中症」,這是一種學習障礙,但她還是活躍於社團。

大三時,曉瑄當選台灣同學會會長,主辦大波士頓地區同學聯合會論壇時,卻碰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許多同學主張取消活動,曉瑄卻堅持要辦,「我就是臉皮厚、不怕死,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以找藉口說,做不到什麼事。我一定要拿出東西來,不可以做不到!」甚至,她帶頭夜宿校長辦公室,抗議學校對亞洲學生歧視。
兩度情緒崩潰
但她的好勝心,卻讓自己處於高度壓力而不自知,拉緊的橡皮筋,啪的扯斷。大三下學期的一個下午,她在教室突然哭了起來,情緒崩潰。與她隔壁寢室的同學察覺不對,趕緊將她送到醫院,並打電話通知柯承恩夫婦。
又是一通令人心慌的越洋電話, 太太邊說邊哭,告訴當時擔任台大管理學院院長的柯承恩。一小時內,柯承恩趕回家中,立即準備行李,「我馬上去看她。」「我去好了。」 太太擔心曉瑄,也擔心柯承恩學校工作受到影響。「妳別去,妳去了就是哭。」柯承恩堅持自己過去。

「我好怕她受傷」,事隔四年,柯承恩仍不忍回憶陪伴女兒那幾天的細節:「她是堅強的人,任何堅強的人,都會有脆弱之處,我只能說,社會壓力真的很大。」

身處在衛斯理大學來自各地的優秀女孩中,曉瑄在大四,又一次因為情緒崩潰住院。「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沒有壓力?她只是不講。」 太太心疼的說。第二次的情緒崩潰,換媽媽飛去陪曉瑄,不敢多問什麼。每天早上,她搾柳丁汁給女兒喝,下午帶女兒出門走走,如果女兒不想理她,她就順著女兒,「很多事情,是不能問的,只有讓她自己整理好,自己走出來。」直到現在,柯家夫婦都沒有問她,當年崩潰的原因,這是曉瑄的秘密。

起飛 上追夢旅程
畢業後,曉瑄決定回台工作。二○○三年,她進入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風險管理顧問。每天早上九點以前,她背著雙肩背包,走進台北民生東路與敦化北路口的宏泰大樓,開始忙碌的一天。

如果電梯裡沒有其他乘客協助,她必須用跳的,才能碰到按鍵「12」,順利到達辦公室。走進辦公室,她拿出折疊椅墊在座位前方腳下,避免雙腳終日懸空,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劇痛。經常,曉瑄到客戶那兒接案,手機卻突然響起,螢幕顯示柯承恩的電話號碼。「爸,我在忙耶!」曉瑄尷尬的說。

「喔,好啦,我問候妳嘛!」柯承恩只好趕快掛上電話。
雖然柯承恩自己公事忙得不可開交,但一顆心就是掛著女兒,「妳加班到幾點?十二點?喔好,我準時去接妳。」

今年二月底,曉瑄辭去工作,赴美準備GMAT考試,準備九月到歐洲攻讀MBA。其間,她還計畫參加泛舟、野營隊、美國五十州跨州之旅。她的企圖心很強,想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當戲劇導演,也計畫修習法律,為弱勢族群發聲。

這天,我們與柯家夫婦一起送曉瑄出國。
太太低聲對我說:「曉瑄回國這兩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我從來沒有覺得這麼幸福過。我與承恩對曉瑄的依戀很深,這不是父母關心小孩,而是成人間的彼此依靠。」

「以前我想生個妹妹來照顧她,現在看起來,妹妹才需要她照顧。」她笑著說,以後老了要靠曉瑄。 曾經,這個柯南女孩,被認定只有待守洗衣店的命,被阻擋在美國海關許久。事隔四分之一世紀,她在父母的陪伴下,超越命運格局,不止美國海關,全世界的海關,都為她開啟著。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家長回饋_《情緒管理 青少年大課題》


感謝我不知道阿姨暉暉媽媽謝老闆媽媽的分享與回饋。
l  我每天回家後,就督促小孩寫作業。有時小孩想要聊天、分享學校生活,我就會告訴他,先專心把功課做完再說。但往往寫完功課後,大家都累了,也沒有聽小孩說什麼。我想,我的心態要調整一下,多聽聽他想說什麼才是(我不知道阿姨)
l 用心傾聽代替責罵孩子,選擇慢慢地適時放手讓孩子長大,以後他會明白除了父母,還有很多同學、朋友是可以陪伴他的(暉暉媽媽)
l 目前最困難、最迫切的是讓孩子學會「閱讀別人的情緒」、「察言觀色」,及早脫離白目一族(謝老闆媽媽)

情緒管理  青少年大課題(修改自天下雜誌第435期文/彭昱融)
  「家庭的功能快消失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執行長陳進隆、屏東佳冬羌園國小校長蔡有福在採訪過程中,不約而同說出同一句話。這兩年接觸愈來愈多重組家庭嚴重個案的王浩威分析,家庭不穩定再加上破六%的失業率,這代年輕人心智成熟過程不斷拉長,「愈來愈茫然而沒有自信。」

情緒挑戰一  同儕人際能力弱化
  青少年首先面對小家庭結構造成的人際處理不成熟。從事輔導工作十五年的羅東高中主任輔導老師胡敏華發現,近幾年因為「人際溝通問題」的輔導個案爆增,幾乎佔了輔導中心個案量一半,清一色的問題都是:被罵白目惹人厭、不會閱讀別人的情緒、從小到大沒有人教怎麼適當表達。王浩威分析,少子化、沒有兄弟姊妹學習相處的結果,造成許多孩子在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父母」寶貝呵護下,特別習慣經營與長輩的「垂直關係」,在一群大人中懂得隨時搶風頭、博得關心,卻也因此沒有學會分享、付出,造成與同輩「平行關係」社交能力不及格,四處碰壁。「而這個時代對低社交能力者的接受度特別低,」王浩威憂心地說。

情緒挑戰二  缺依附導致缺自信
  王浩威分析接觸到的個案情形發現,家庭狀態的轉變、忙於生計的父母、隔代教養的複雜問題,造成孩子往往需要不斷適應和摸索,情緒上常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孤獨寂寞、羞愧、自我懷疑,而時有時無的關愛更會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當孩子在家少了一個「把他放在最重要位置」建立穩定情感的重要他人,在學校往往會想透過「打小報告」討好老師建立依附關係,卻因此更被同學排擠,最後就會躲進網路世界、或用特立獨行出狀況來「確定自己是重要的」。未來更會把這些情緒問題帶進職場,或下一個家庭。

解方一  父母/把直升機開走 孩子/社交可以練習
  面對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首要之務是為孩子創造同儕關係。例如,鼓勵孩子多與堂表兄弟姐妹、同學往來活動,或透過參加營隊、活動、遊學增加同儕相處機會,討論去哪裡玩、合辦生日慶生,甚至「吵架」;重複經歷吵架過程的溝通、讓步、失去、同理心,孩子才會圓融成熟;而建立友誼關係,更會是陪伴他一生的情緒抒發管道。

  「關鍵是父母請把直升機開走,」王浩威強調,爸媽要收起自己對孩子的「社交焦慮症」,適時「消失」,讓孩子獨立探索世界和人際關係,記得在他往前走的時候鼓掌、累了跌倒有地方可以回來。對於青少年,則要知道社交就像學腳踏車一樣,是可以學習的,重要的是去嘗試而「不要怕跌倒」。他以周杰倫為例,剛出道時觀察周杰倫上節目、在鏡頭前緊張和畏縮,隨著演藝事業發展,演戲、接受採訪侃侃而談,證明社交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

解方二  情緒身教
  胡敏華則認為家庭情緒教育,要讓孩子學會分析自己的感受,並用正確的情緒詞彙表達出來。例如她每天會跟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事、學生跟她分享了什麼,我很難過或高興的理由,而不是只有「今天好不好」。這是示範使用情緒工具給孩子看,敘述自己遇到事情的過程、情緒的反應和原因,也傾聽孩子,「不能老是期待孩子跟你說什麼,而自己卻在轉遙控器。」有一天當他出了狀況,就會願意表達,讓你陪著他一起哭,這時家對他的意義是無可取代的。

  親子教育專家、心理醫師游乾桂則認為書信、電子郵件、簡訊也是很好的情緒溝通工具,「有時一個擁抱比談三個鐘頭有用。」他更進一步指出,生活中的情緒身教是孩子能否學會情緒韌性和情緒獨立的關鍵。父母是否維持運動穩定情緒的習慣、經營正面的友誼、擁有自己釋放壓力的嗜好、下班是否從發號施令的「董事長」變回「爸爸」、發錯脾氣時會不會道歉、盛怒時能不能迴避。每一個小細節中示範的身教,孩子都會牢牢印在心中,成為一種會遺傳的「文化基因」。

解方三  不能沒有你
  王浩威認為要幫孩子建立和一個大人的「穩定關係」。「新舊爸媽、親戚或甚至是老師都沒關係,」他強調,「重要的是關係穩定、讓他知道自己在某個人心中是優先的。」長期的陪伴與關懷,孩子才會相信自己是值得在乎、重要的,也不會在心理上放棄自己,才能找回自信。長大,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需要父母與孩子攜手面對挑戰。

註:因原文提及過多對單親家庭負面敘述,故刪除部分內容。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家長回饋_《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感謝謝老闆爸爸、茹茹媽媽燕子媽媽、我不知道媽媽、Hold住哥媽媽玲玲媽媽的分享與回饋。 

  1. 台灣的教育太注重成績,而忽略學習過程的樂趣。讓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不要使孩子以為成績好就代表好,代表成功。成功的教育是支持他,呵護他,肯定他,讓他做自己,但最重要的是先要給他們正確的信念。讓他們學習過著精神上的喜悅超越物質上貪欲的生活。正確的信念:說好話,做好事,存心念,利人利己,利益眾生(謝老闆爸爸)
  2. 現在的家庭裡,孩子生得少,父母親給孩子的關愛不是放任就是過度保護。父母接受孩子所有的慾望和行為,主動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讓孩子自我嘗試錯誤的機會。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應該拿掉過多的保護。可疼愛,但別溺愛很棒的一篇文章,感謝老師的分享,讓我受益良多(茹茹媽媽)
  3. 現代人生的少,都過於保護。父母親的心態是最重要的模範。(燕子媽媽)
  4. 很值得省思與改善觀念的資訊。Tks!(我不知道媽媽)
  5. 愛孩子,就放手讓他(她)自己學習,面對問題,才會有成長(hold住哥媽媽)。
  6. 我看完這篇文章,深深感受到每個當父母的都有不同的愛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就拿我們來講,我家有四個小孩,爸爸顧賺錢,我在顧孩子。不管分什麼,或是吃什麼就一定要公平,不能誰多,誰少。在這篇文章所學到的是我們的付出,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父母的用心(玲玲媽媽)。


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
【商業周刊/ 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 文中提到一個案例:「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 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菲傭一間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小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大陸現場 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
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